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市民动动手指就能“云端购书”

2015-08-06 10:12|来源:青年报|admin|

  自2004年第一届至今,上海书展从来都是一个不缺新意的地方。每一届都有各种新思想在此交汇,当然也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青年报2015上海书展前瞻系列报道就将聚焦上海书展的这些新意,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不见书”。一个以图书销售为重要功能的书展,竟然“不见书”。这个新现象是今年上海书展与“互联网+”思维奇妙融合的结果。

  “按需出版”不再是纸上谈兵

  上海书展从来都是一个想买什么书都能买了带回家的地方。但是今年情况有点不同。学林出版社将在2015上海书展现场发布一本叫《独家上海》的书,但是读者没法立刻将这本揭秘上海独特之处的新书带回家,因为现场这本书根本就不销售,可谓“不见书”。

  学林出版社社长段学俭对青年报记者独家披露,《独家上海》采取了“按需出版”的方式:书展现场会放一本样书,读者看了喜欢可以当场向出版社订购,一个星期之后新书就会送到读者家里。这个其实就是一种“接订单”。出版社不再是过去一本书一印几千本,然后全国书店铺货,而是接一本订单印一本,完全实现了以读者为导向。

  其实“按需出版”的设想由来已久,但真正实现的不多。出版社的顾虑是,新书一本一本印,比一印几千本的成本要高得多,书的定价一定会大幅度提高,这样可能会曲高和寡。但是记者注意到,读者定制一本《独家上海》也只要30多元,和平常图书差不多。段学俭透露,其实“按需出版”的成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高。首先,一本新书一本一印的成本肯定比大批印刷要高,但因为“按需出版”不会产生库存,也不会有书店退货,印一本卖一本,两者成本几乎可以相抵。其次,如果“按需出版”又结合了众筹的方式(《独家上海》就内部众筹了4万元),则又能解决大部分稿费、编校制作成本。“综合来看,一本书"按需出版",出版社利润可以增加10%到15%。”段学俭说。

  据青年报记者了解,今年上海书展实现“按需印刷”的图书品种将大幅度增加。“买书而不见书”俨然成为了书展的一道风景。

  “书展云会场”动动手指即可逛书展

  今年上海书展所售图书品种多达15万种,这么多书汇集于上海展览中心主会场,可谓书天书地,有徜徉书海之感。但今年还有一种逛书展的方式,竟然一本实体书都见不到。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书展首设“云会场”(入口为“上海书展”和“新华一城书集”的公共微信号)。在这个网络服务平台,读者动动手指就可以查询到书展的书目,随即还能“云端购书”,在“新华一城书集”上买到与书展现场所陈列的同样的新书。书天书地的场景固然震撼,但一本实体书都不见就逛完书展,还满载而归,这不能不说很时尚。

  这种“不见书”的新潮流还在2015上海书展上蔓延。今年上海书展首次引入了中国目前最大的互联网音频读物分享平台“喜马拉雅”。让读者领略看有形的书尽管很实在,听无形的书同样别有一番情趣。而书展的很多优质讲座和论坛也将进行音频实录,读者在音频网站上也可以感受到书展浓郁的书香气息。

  资深出版人李德明告诉青年报记者,书展“不见书”的奇特现象背后其实就是“互联网+”思维对上海书展强力注入。“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就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最契合读者需求的方式向他们提供优质图书。“上海书展一向注重读者的需求,而"不见书"意味着书展的这方面努力正在进一步升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