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书声分享会: 在这里读书被重新定义

2015-08-24 10:08|来源:解放日报|admin|

  

822日下午,思南路沿线,位于南昌路科学会堂的上海科技影城可容纳300人的会场里座无虚席。从这座城市各个角落赶来的人们,是来参加“书声分享会”的一场活动。这场分享会也是2015上海书展期间黄浦区分会场的活动之一。

 

“书声分享会”创办于20149月,聚焦青年白领阅读交流,每季度都有一场类似的大型分享会,而每周又会举行一次小型活动,是“书香思南人文中轴”12个阅读推广品牌活动之一。主办方有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书虫部落、海带读书会,而在指导方名录中,则可见到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中共黄浦区委统战部、黄浦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等部门。

 

此次分享会的主题是《阅读中的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力量》。上台与观众分享读书心得的,有高校读书会的创始人、业余话剧社成员、IT公司职员,还有全职妈妈。他们每人用18分钟的时间,与在场的观众分享一本与“自信”相关的书,并结合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伴随着讲述者的娓娓道来,聆听者或颔首蹙眉,或意会浅笑,一时间,会场内书香四溢。

 

“书声”既没有文化大家,也没有业界大咖,有的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爱书人,他们从沪上四面奔来,只为赴一场与书籍的心灵之约。作为一家民间读书会,“书声”为什么会得到一批青年白领的追捧?

 

创始人之一的丁布告诉记者:“这个城市不缺少名家,‘书声’更关注普通人在分享阅读体验时散发的光芒,关注每一位普通人通过读书获得的成长。”

 

从“被逼”到享受
 

在“书声”之前,丁布是民间读书社团“书虫部落”的发起人。他曾尝试着做公益读书活动,也考虑过将社会读书会与大学读书会对接,甚至搞过跨城的读书会。虽然这些不成熟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但在这个过程中,丁布逐渐摸到了经营读书会的“门道”。可以说,现在的“书声”就是在这些失败经验上“站”起来的。与大多数读书会“你说我听”的静态形式不同,“书声”更注重参与者的往来、交流和资源互助。

 

如果说每季度一次的“书声”聚会强调的是凝聚式的现场呈现,那么,“书虫部落”更像是一个为“书声”提供素材的幕后组织。创办于201212月的“书虫部落”,目前已经与“书声分享会”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读书社群。“书虫部落”的成员们可以按照各自的需求参加不同的小组,比如“每周一书”、“每周一文”、“朗读”、“说书”、“英语阅读”、“画书”等。

 

“每周一书”,“逼”着书虫在一周时间内读完一本书。很多人一开始以为,要让繁忙的上班族在工作之余完成这个读书目标,简直不可思议。然而,正是这种不可思议,吸引了很多心怀不甘的年轻人,有人还真的跟这个不可思议的目标“杠”上了。“80后”女孩曦旻,从事服装行业,过去忙得一年到头也看不完一本书,自从加入“书虫部落”之后,从一点一点挤时间开始,竟然做到了一周读一本书,有时甚至还能突破自己的预期目标。喜出望外的她,惊讶于坚持读书带给自己的变化。在丁布看来,这里头的原因很简单,与个体阅读不同,在群体阅读中,个人很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进而激发出自己都不曾发觉的潜能。

 

“每周一文”,要求书虫们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什么书都可以,字数也随意。对于已经步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保证一周一篇的“文字产出”,难度的确不小。很多白领在离开学校后就几乎不动笔写文章了,文字表达生疏了,更糟糕的是,人们逐渐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自己的思维。而书写,其实就是阅读和整理自己的思维。丁布介绍说,一开始有些“书虫”为了防止被踢出群,寥寥写上几句,只为完成任务。可后来,他们越写越发现有物可写、有情可抒,一周写一文竟然成了得心应手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名叫晶晶的女孩在群里发了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散文,对父爱的描写细致入微,引发了群里的集体唏嘘,很多“书虫”都不相信这位作者其实是理工科出身,平时并不常写作。在这里,“书虫”们文学创作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越来越多的“书虫”也爱上了用文学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用文字了解他人的心情感悟。

 

“看书”“画书”到“说书”

 

小孩子有绘本读物,为什么成年人没有?

 

这个疑问,促成了丁布在“书虫部落”尝试“画书”。“我觉得画图是成人阅读中的一大空缺。”在丁布看来,如果文字是逻辑思维,那图画就是抽象思维,两者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

 

那么,不妨试试把看过的书画出来?

 

有了画书活动,一些几乎不碰画笔的年轻人,竟然意外发现了自己画画的天分。一位“书虫”尝试着把畅销书《失控》的部分内容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了出来。还有一次,有七位“书虫”相约为同一本书作画,作品出来以后,大家连连惊叹,原来每一个人对一本书的理解竟是如此不同与丰富。

 

即使没有绘画基础的“书虫”,也因此有了用图画表达的欲望。有些人并不擅长图像,就用文字辅助。大家画书的内容也迥然不同,有人画故事情节,有人画人物,有人只对角色关系感兴趣。现在,“画书”成了“书虫部落”的一大两点,丁布正在计划用“书虫”们的绘画装饰“书声”活动现场,让书友们的作品以这种形式得到展示和交流。

 

今天的城市白领,压力大、节奏快,上班族们都习惯用步履匆匆和沉默内敛把自己包裹起来,鲜少表达自己。丁布看出了这种包裹背后依然表达和倾诉的需求。“其实很多白领都有表达的需求,只是缺少机会。”丁布告诉记者。“书虫部落”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这里,人们可以朗读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把看过的书说给大家听。从“看”到“说”,便是从被动的吸取到主动的分享。表现出色的“说书”者,还会被邀请走上“书声分享会”的讲台,从“参与者”变身“组织者”。

 

从看、写、说、画几个方面,丁布和他的团队希望为爱书人构建起一种立体的阅读习惯。读书,不再是静夜一灯下孤独的背影。在这里,读书被重新定义,它成了“一群人的狂欢”。他们说说写写,谈谈笑笑,发现了阅读不同形式的乐趣,从他人眼中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在群体阅读中发现读书的快乐。

 

理科男当上“书虫”首领

 

如果因为看到丁布现在如此痴醉于操办读书活动,就以为丁布是个资深读书达人,那你就错了。

 

这位“书虫部落”和“书声分享会”的发起人向记者坦言,自己从前并不爱书,学生时代除了课本之外,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好好读过。丁布承认自己“是非常典型的理科生,凡事都用线性思维思考问题,非黑即白,不会多角度看问题,很少感性思维”。

 

直到2007年一次工作上的调动,丁布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工作领域,不得不拿起书本从头学习。那段时间,他每周都要去一趟上海书城,这一次拿起书就再也放不下了。除了学习业务上的知识,丁布开始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越看越觉得好看,以至于每周一次的买书竟有了“朝圣”般的感觉。有一本《欧洲悲剧爱情小说集》,让“从来不知悲剧为何物”的丁布第一次发现,“原来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也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

 

尝到了阅读甜头的丁布,很想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更多人。“就像一个吃货,发现了一家好餐馆,总有冲动告诉身边的其他人。”正是这样单纯的初衷,让他着手创办了“书虫部落”,以及后来的“书声分享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读书,有时不在于读什么书,重要的在于养成阅读习惯。”

 

现在的丁布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工作之余,与自己的团队专心经营着读书会的各类活动。他的团队成员都是由粉丝转变而来,都是25岁到35岁左右的青年白领,大家凭着对书的热爱,用业余的时间一起工作。为了此次书展的分享会,有人连续熬夜为演讲嘉宾制作视频短片,虽有辛苦,更有甘甜。

 

“我们想让更多的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越来越多像从前的我那样不爱读书的人开始读书,探索和发现阅读中更多的未知。”丁布告诉记者。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