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聚焦现场 >
新闻

上海文学周活动夜场火爆 仨老外名嘴沪上论“评”

2013-08-15 06:07|来源:东方网|刘岚|
 
 
图片说明1:8月14日晚19:00,伊恩·布鲁玛(左一)、托比·利希蒂希(中)与诺曼·莱布雷希特在思南文学之家与读者面对面 
 
 
图片说明2:作为上海书展、上海文学周今年的“晚间加场”,读者反响热烈,现场座无虚席
 
2013上海书展开幕第一天,其“加长版夜场”的一部分——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的文学对话活动也进入到了“晚间档”的时间。英国知名评论家、记者和纪录片制作人托比·利希蒂希,英国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主持人诺曼·莱布雷希特以及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三个男人一台戏”,论道思南文学之家,一侃英国报刊书评的传统。

    夜晚的上海华灯初上,19:30时的活动,19:00大堂内就坐满了人,“80后”、“90后”的青年人特别多,人们以自发热烈的掌声欢迎三位大师入座。而纵观总场,三人也未让观众失望,席间蹦出的奇思妙语无一不命中今日西方评论界典型现状,加之“友情互助”彼此吐槽,颇有些不让书评界“官场现形”不罢休的味道。
 
英国书评传统更刻薄?
 
作为《纽约书评》最活跃的撰稿人之一,通晓英、德、荷、法、日、中多国语言的伊恩?布鲁玛风趣地的评论首先成功让全场活跃了起来。他说,相比其他国家,事实上英国的书评传统更为辛辣并带有明显的刻薄之意,对于文化圈较为紧闭而“圈内”则比较复杂的英国文学界来说,人们对他人的个人生活、回忆录、花边新闻充满了兴趣,和美国的气氛有明显的不同。
 
“其实不难发现英国书评传统也是其政治领域的衍生,评论大战就相当于议会议员间相互的争吵谩骂”。布鲁玛说,因为不像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讲究“面子”问题,英国人“吵”完了倒是还能坐在一起喝酒(这样的交往传统当然也在书评界保留了下来)——而相同的状况要在东亚国家出现就可能显得很困难了,“事实上,永远也不要简单地就相信了批评家,一个评论员通常先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谈及英国政治,就说到了英国报纸。托比·利希蒂希则更直接地表示,其实,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更倾向于“没有政治倾向”,只是其刊载的书评会多少夹带一些不同的观点,到哪这也不同于《泰晤士报》本身,因为作为一份较为右翼的报纸,它自身也会发表一些来自各方的声音。
 
“评论员是刀俎,作家是鱼肉”
 
一头银发诺曼·莱布雷希特是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BBC广播3台Lebrecht Live栏目主持人,有十余本被翻译成13种语言关于音乐的著作。在这个晚上,这位活泼的老人主动“承担”了许多暖场的有趣话题,比如他把托比·利希蒂希等评论界人士划为了“刀俎”的范畴,把自己和伊恩·布鲁玛等的作家比作“鱼肉”,这个中西共通的比喻成为一段佳话。
 
“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诺曼说,有那么一年,他曾和两个妹妹一起接11岁的女儿放学,一家人携手返家时,他顺手在街边的报亭时随手买了一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翻开一看上面刚好有评论他某本新书的一篇文章。
 
当天正巧是诺曼的女儿小学毕业的日子。诺曼翻到文章内心窃喜,可没等他“秀”给宝贝女儿看,他一眼瞥见该评论的第一句话,瞬间好像被一大桶水从头泼下。“那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这是我读到过的最令人作呕的一本书。”诺曼说,由于写下该文的评论员系一名德国文学研究专家,他简直不能想象在阅读过诸如《希特勒:我的奋斗》那样的书后,他是如何能对自己做出这番评价的?
 
“当时我就很沮丧。于是我对出版商说:咱把这段话放在我平装本的后面吧。”诺曼说,随后没想到的是,这本被该文“喷”到的书大卖了25万余册。
 
“所以你瞧,从屠夫到肉板上的肉的转型并不是很简单的。我读了很多垃圾才发现什么是好的,读了许多好的才发现什么是伟大的。”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