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聚焦现场 >
新闻

上海国际童书展风景这边独好

2013-11-12 15:56|来源:新民晚报|徐晶|



图片作者:郑辛遥

【主持人】阿竹
【嘉宾】 阚宁辉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桂文亚   儿童文学作家
       刘维中   台湾信谊基金出版社副总编辑
       颜小鹂蒲  公英童书馆总编辑
 
  
 
主持人的话
 
首届上海国际童书展在金秋亮相申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人、儿童文学作家、读者们的关注。世界上最大的童书市场亚太地区第一次有了常年设立的专业的童书展。它会给火热的童书市场带来怎样的不同?
 
  
 
1 用上海的服务和中国的平台助推好作品“走出去”
 
主持人:上海书展举办了很多年,举办国际童书展出于怎样的动念?我们有怎样的优势?可能会面对哪些挑战?
 
阚宁辉:在上海举办一个与上海书展互为补充,以版权贸易为主的国际童书展,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优势或有利条件:一是品牌优势。作为上海书展的升级版、国际版、专业版,有上海书展品牌的支撑;二是地缘优势。上海拥有丰富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资源,专业队伍和机构集中而活跃。从事版权贸易和出版业务的境外专业机构在上海也比较多;三是定位优势。世界各地书展数不胜数,但恰恰在发展最好、最稳的童书出版领域只有一个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世界上最大的童书市场亚太地区至今没有常年设立的童书展,因此,我们瞄准这个领域,做专业、填空白,也就在国内外书展格局中建立了自身优势;四是合作优势。上海国际童书展目前采取的是跨地区联手、社会化合作、专业化分工的办展机制,由多家国内外专业机构共同运作运营,国际化、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
 
说到挑战,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最后一条的合作优势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落实得好,就可以放大前几个优势,让童书展站在一个良好的起点上。另外,如何处理好借鉴国际经验与形成海派特色、强化专业功能与注重社会公益、服务传统业态与应用数字技术等几个关系,也是童书展面对的重要课题和挑战。主办者的眼界和思路决定着童书展会有一个怎样的世界和出路,在这方面,我们自身的学习、补课、提高十分必要。
 
主持人: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较少“走出国门”,这只是因为较少被翻译吗?上海国际童书展搭建的平台,对于中国童书“走出去”能起到哪些作用?
 
阚宁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当然是语言和翻译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表达上是否有需要重视的问题,这要听专家们的意见和评价。站在出版的角度看,以我个人的了解和观察,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未能更多地被欧美儿童接受或熟悉,还有几个原因:传播方式与手段单一,发行渠道不畅,优质平等的专业平台稀缺。近些年来,国内儿童文学界、出版界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明显增多,是改变儿童文学作品版权领域和市场环节“逆差”的积极举措,但机制性的、平台式的合作交流还有待强化,而这也是大家的共同愿望。我注意到,今年我们创办上海国际童书展,连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也大声叫好,认为中国和亚洲应该有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在童书展上设立上海国际儿童文学作家节和“金风车”中外原创童书评奖项目,组织儿童文学创作阅读国际分享会和国际出版人上海访问计划,想到的就是用上海的服务和中国的平台体现国际惯例、推动国际交流,打造一些注重专业、实务的新品牌,为助推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走出去”、“走进去”,迎来中国童书出版在国际市场上的新的“黄金十年”作出努力。
  
2 大陆童书市场尚未达到进入国际市场的成熟度
 
主持人:您是否关注到大陆的儿童文学作家?较为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和老一辈的儿童文学作家相比,有怎样的不同吗?他们身上有什么是您比较欣赏的?有什么是您觉得还不太够,需要提高的?
 
桂文亚:不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反应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及生活,基本并无高下之分。不过,儿童文学作家,面对的毕竟是当下的孩子,他们生活中熟悉的计算机、动漫、游戏机、科幻等电子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对时代的认知。这种题材的儿童文学书写,与老一代的作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所选择的题材自然有所区隔。但最终是文学内涵的表现,不只是掌握外在的现象界,而是以追求文学、人生与艺术的内涵为最高指向。新旧两代都有好作品产生。
 
如果要说不同,我个人觉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家作品给我的整体印象是风格多元,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文字、结构都有所讲究与追求,耐读、精致、元气淋漓。缺点则是较拘紧保守,有些作品免不了教条化。新一代作者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处在相对安定和轻松欢畅的社会氛围中,作品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力和朝气。
 
但我个人感觉是不仅畅销作家作品复制性太强,也导致一种集体性的出版“复制跟风”。出版社因市场化的需求主导了生产者(作家)快速出产,已形成粗糙文化的恶性循环,这一点是我比较担忧的儿童文学发展现状。
 
主持人: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似乎很少能够在国外的书店里看到?
 
桂文亚:个人认为中国大陆童书市场目前还没有完成进入国际市场的成熟度,本身还在因应国内急剧变化的市场竞争。有几种可能:一是还来不及想这个问题,一是想到了,但非急迫性。但有文化格局与企业头脑的一些出版社已经在做了。譬如孙幼军、张之路、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常新港及殷健灵等人的作品,卖出了多国版权。但关键在于这些作品输出后,能否通过当地出版社的宣传,广让国外读者认识。在推广初期,我觉得国家的文化部门应予以重视和协助。
 
主持人:在大陆,年轻父母们在给孩子选择童书——特别是图画书的时候,常常倾向于选择欧美引进版的图书,在台湾,父母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倾向性吗?
 
桂文亚:原创图画书的自制过程耗时费事,不如直接引进有效,早期,台湾图画书市场70%以欧、美、日为进口大宗,这些年通过台北国际书展的交流,也引进不少西欧、东欧甚至南美作品。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已逐渐重视图画书的自制与出版,自1989年徐素霞入围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原画展之后的24年来,台湾插画家的成绩特别亮眼。重视图画书的内容与编印水准已成为台湾较多家长在选书时的选择,这是一种进步现象。
 
主持人:对于首届上海国际童书展,您有怎样的建议?
 
桂文亚:我个人非常兴奋能参加这次上海国际童书展,期待大陆积极打造自身的文化出版领导品牌,调整更成熟的出版品质,成为可与欧美分庭抗礼的童书出版大国,如此,更能全方位经营欧美以外如东亚、南亚甚至更广区域需要协助的亚洲文化偏远国家,打造一个如上海世博那样规模与高品质的童书博览会。
 
个人觉得,上海国际童书展可以筹组国际咨询顾问团队常设委员会,邀请各国文化出版精英集思广义,引进新观念与有效做法;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涵盖各类儿童文学类型的国际研讨会、工作坊,及编辑人、出版人、市场行销等专家学者互动交流活动等常态活动。
 
此外,为了这样一次展会,投入的人力财力是巨大的,仅仅3天的展期,似乎太短了,如果可以延长展期,将能够更充分的利用资源。
 
3 吸引外国出版商的不是中国元素
 
主持人:在向国外的读者推广华文图书方面,信谊有什么经验?
 
刘维中:过去几年信谊在版权推广方面一向不遗余力,包括好几年在美国出版人周刊上刊登广告,让国际出版人都注意到这些优秀的作品。信谊还参加各大国际书展,展示最新和精选的图画书,并且制作英文版书展目录,让外国人也能理解书的内容。我们大部分的版权都是通过书展销售出去的。
 
主持人:有没有和境外的出版人交流过,怎样的中国童书会受到他们的青睐?
 
刘维中:我们目前有28本书售出海外版权,其中《团圆》和《小鱼散步》分别曾经荣获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和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童书。很多人就此以为具有东方文化意象的书特别容易受到国际的瞩目,因为这两本书刚好一本是以中国新年为背景,另一本则可以看到铁窗、传统杂货店等等浓厚的台湾风情。但事实上,购买《团圆》英文版权的英国沃克出版社当面告诉过我,吸引他们的不是那些中国元素,而是书中一年只回家一次的父亲,和小女儿之间彼此关心的情感。《小鱼散步》在美国上市后,媒体的评论称这是一段小女孩的想象之旅,这些媒体并不清楚台湾风情是什么,但是他们看到了书里的想象力和人与人之间自然的互动。
 
简单来说,文化意象只是外在形式,重要的是故事里的情感,和相得益彰的插图,那样的书才能打动人心。
 
身为版权人员多年,我认为版权人员的工作就是安排让作品曝光的机会,忠实地向国际出板社介绍它,真正优秀的作品自然就会受到瞩目。
 
4 中国童书“走出去”要从规范严谨的版权合同起步
 
主持人:作为资深的出版人,小鹂老师每年都跑不少书展,对于上海国际童书展你有怎样的期待?
 
颜小鹂:我觉得对于专业的童书展来说,现在是个好时机,童书市场很热,除了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是专业的童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上童书也越来越多,以前只有8号馆是童书,现在每个馆里都有童书。作为童书出版人,特别希望上海国际童书展做成一个高端专业的版权交易平台,亚洲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平台。
 
主持人:蒲公英童书馆引进过很多很棒的国外的童书,有没有想过把更多的中国童书送出国门?
 
颜小鹂:坦白说,现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有文学品位的作品不多,我们需要更多好作品。有了好作品之后,还需要有国际视野的人来做这个事情,因为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卖到国外的。我们最近在和国外的出版商谈中国版权卖到国外的事情,对方要求我们提供的文件非常多,非常细致和严谨。很多东西在国内做出版的时候,都不会想到的,我们引进国外版权的时候也不会想到那么多。但是,当中国的作品要卖出国际版权,我们就要按照国际范本来操作。我觉得,外国出版社的严谨、国际版权合同的规范操作,都体现了对版权的尊重,这也是中国的出版行业需要学习的。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