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书展花絮 >
新闻

买书与卖书

2013-08-06 15:04|来源:东方早报|梁丹妍|
我小时候一度把零用钱都用来买书,可是有许多书一旦买来就束之高阁,于是家父斥曰:“我希望你是看书家,而不是藏书家!”这句话使我的购书狂热得到遏制。后来再次激起我这个原始欲望的,是十年前开张的上海书展。
 
搞书展的好处,是海内外出版社云集,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冷门书。有一次在上海书展的境外书商柜台,偶然见到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四川与辛亥革命》,里面有先祖舅公周善培(孝怀)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的史料,这里的记录同著名小说《大波》里的有关描写大相径庭,于是我立马买了下来。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当时位于黄陂北路的上图阅览室读到过一本宝文堂出版的秋文《京剧流派欣赏》,使我受到启蒙,八十年代以来多处访求它却不可得。后来在上海书展上,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古中国的歌》里收集了哲学家叶秀山即当年的秋文论京剧的著作,其中包括《京剧流派欣赏》。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尝到这些甜头之后,我对上海书展情有独钟,成为常客。

 

 
 
最近几年,我在上海书展的角色不仅是买书者,还忝列在卖书者之列。拙著《非常梅兰芳》《余叔岩传(修订版)》和所编的孟小冬、刘曾复、汪正华唱腔CD,先后在那里首发或签售,扩大了这些出版物的社会影响。每届上海书展现场都有好几个发布厅,每天三班举行各种作者签售活动,经常形成几个出版物在同一时段“打擂台”的场面;为了夺人眼球,各路诸侯各显神通,形成书展上的一道道风景。好玩的是,我的两次签售活动被策划为“娱乐秀”。上海古籍出版社把《余叔岩传(修订版)》的首发现场设计成一个戏台,丝竹檀板,皮黄悠扬,李军、奚中路、蓝天纷纷上台唱余派戏,陈平一伴奏之余还表演京胡独奏。于是许多人循声而来,其中居然还出现了越剧名家王志萍和黄慧,又为现场增添了一番热闹景象。
 
《非常梅兰芳》的签售是中华书局策划的,本来我已经约定钱文忠来助阵,可是他们还不满足,提出邀请周立波。可是当时周立波刚蹿红,赶场子忙得很,是否来得了呢?谁知波波听说是出席上海书展,竟一口答应来“站台”,而且是当“义工”。届时他轻装简从来到现场,同我和钱文忠在中央大厅的主席台对话,即兴“脱口秀”。我考虑所演节目须同本次签售的主题有点关系,于是请周立波同我“接龙”式地表演《空城计》,而京剧到了波波嘴里就有滑稽色彩了。此刻大厅爆满,笑声不断,买了《非常梅兰芳》求签名者排成了长龙。我们在现场狂欢之后剩余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不停歇地签了500多册。像这样为了推广文化而借力于通俗文艺的例子,在书展里屡见不鲜,足见主办者的苦心孤诣。
 
不过我在书展里还是以买书为主,寻寻觅觅所在,往往是外地出版社的展区。有一次在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书架上发现有邓云乡作品系列,我拿下一本《清代八股文》后转身去别的展区。当时以为这里同福州路上海书城一样,在店门口会有结账处,因此没有及时在河北展区埋单。谁知兜了一圈来到总出口处,居然既不见收费处也没有查验机制。由于此地距河北展区甚远,我又须赶时间去做另一件事,因此只好暂且携书出门。第二天我带着《清代八股文》回到书展,交款后问河北展区的服务员:为什么昨天听任我“脱逃”?她回答说,现在很少来偷书的,倒是常常有像你这样来补交书款的“回头客”。后来我以此事质询出版局阚宁辉学兄,他也证实说,近年书展为缓解人流拥堵而撤销了一些查验通道,实践证明此举并不见窃书事件的“环比增长”。我顿时领悟:书展“润物细无声”,市民的文明素质是同看书学习形成“正比例”关系的。

  • 分享到: